既然,既然走时只有星光送他。

HTC 的高層曾經不止一次表明對手過於強大而且足智多謀,在營銷上吃了大虧。綜上所述,HTC 在營銷上是有不足的一面,但之所以將這個元素放在此章是因為它還不是HTC 衰落的核心因素。

而HTC 再而三將敗給三星的原因歸咎於營銷則是——不敢正視事實的表現。(因為htc根本不是敗在行銷)


htc這麼多年,除了手機還是手機,沒有其他出色的產品,平板也賣不好,也沒積極找平板代工廠;而且把自己當作高高在上的工程師,懶的跟一般粉絲交流,只想要多多拿冠軍,而且他也如願拿到最多的冠軍遠超三蘋! 可是賣像還是遠不如蘋果三星小米甚至中華酷聯。反觀小米愛惜羽毛不用機海,硬體微利,但幾乎沒有一個型號賣不好,每款出手必秒殺, 電視秒殺, 耳機秒殺, 行動電源秒殺。
本來best可以更好,偏偏沒有積極整合,發生雙品牌互助效應,只能說htc顢頇,而且發現htc直營店人氣嚴重不足,只知道花大錢砸廣告有啥用。

我只是說htc把問題看的太簡單了,你有很多店面,但大家有印象的只有手機,但明明這些店面可以做更好的利用跟顧客做很多交流,賣更多的夯品週邊,挖掘更多的顧客潛力。

http://goo.gl/9aHkHV
---------------------------------------------------------
2007 年至2012 年,蘋果只發布了5 部iPhone。

2008 年至2012 年,連同為數不多的WM 系統手機,HTC 一共發布了超過50 部手機。

因為沒有iPhone 那樣的精品,所以HTC 只能以數量取勝。不管承不承認這是否是「機海戰術」,這樣一個月出一部機器策略確實讓HTC 壓中不少彩蛋。在機海的轟炸下,即使有部分型號失敗也是HTC 能夠承受的損失。


OK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部有一家創投,花了五千萬,就贊助超過20家微型企業,

,沒有資金哪來的創意哪來的夢想,雖然說這20家新創公司未來可能只有兩三家會獲得成功!

但那又怎麼樣呢? 外國有很多大企業他的年齡都不大,像FB,如果做不到那麼大,

不妨找小一點的,一個網站凡客,成功了,他的價值超過五千萬台幣,又能改善人們的生活,雖然不大。

So what! 

要是我們每年投入五億,就五億就好了,連續七年,做了七個孵化器,對政府來說是很難的事情嗎?

很簡單阿,軍費就超過三千億了,五億有什麼難度!

但這幾年來這好多個五億花在了一家公司上面,大家很清楚這家公司叫啥!


我說企業家能不能不要這麼貪心,對一個航空母艦群來說,讓出一點點小利益給年輕人算啥,

何必甚麼利益都要賺呢? 何必什麼政府釋出來的利益都要搶呢

? 不信佛教那種得有點佛心吧,一點點蠅頭小利都要,犧牲了更多的年輕人!

 

OK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說現在的台灣是法律三十年不變,所有的收入利潤都是60歲以上的企業家族奪走!

創新乏力,很簡單的理由並不是你賺得多或少,是因為最大的原因你沒有留一條路給年輕人走,

只願意花兩萬多去雇用年輕人,台灣人很念舊,連豬哥亮都還在,但是年輕人的出路在哪?


不要告訴我講22K多俗氣,因為如果你的錢只夠基本吃喝,沒有其他多餘的進修消費和文藝活動,

那基本上你也無法進修升級的,國家也不可能向上提升,就是因為這樣台韓兩國國民實際所得差距會不停擴大,

但是全球化競爭下 台韓實際貧富差距也沒差多少! 勞工的錢真的不是雇主給的,是市場勞動供需決定!


台韓講人均GDP就像是公司營業額一樣,營業額差不多,但內容差異極大,單單品牌競爭力,技術研發就差異甚大!

台灣電子業(佔GDP比重近半)把最多的錢花在進口機器設備和材料,台灣設備廠市值都是小小的,迷你型! 上游材料更是100%進口。
台灣的電子業總體上就是傳統出口加工業,差別是金額比較大的全球化市場,傳統產業運送的時間長,噸位大,全球化沒電子業快,這是跟這些製造電子產業唯一的差別!

韓國已經發願規劃未來5-7年把材料從日本進口轉向自製,由目前自給率30%,大幅度向上提升!

機器設備的自製率也大幅度提高,甚至攻下大陸LCD擴廠大部分的設備!


主要的原因就是良性循環,政府補助納入上游自製機器設備,甚至是自製材料的補助,

而不是只是單單補助進口設備和幫科技大廠減稅這麼low的做法

結果下游各個廠三星 LG 海力士等等,購買本國機器設備和材料的費用整整是外國的50%,等於打了對折

短期還看不出成果,

只要等3-5年的折舊出來了,跟外國的競爭力差別就出來了! 

三星又靠著供應鏈的力量去投資甚至強化韓國國內各個設備廠,不停的良性循環,

超越台灣政府給電子業超低稅率(甚至很多大型公司某幾年都不用繳稅),甚至奪走大部分台灣政府的科研退庸和補助款,用政府的錢雇用懶懶的(各類國防)研發人員

這種不停盲目灑錢的方法,是台灣韓國模式最大的差別!
---------------------------------------------------------
大家有沒有發現韓國的計畫看得都是5-7年甚至更長持續的投入,

台灣政府只注重近1-2年的變化,賺取快錢,這就是思維的不同。


OK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韓全國核心勞動力25-49歲的民眾,不到總人口數的40%,創下20年來最低值,勞動力減緩,南韓現在大量引進外籍勞工,短短時間,人數已經有60萬名,占全部經濟人口的2.5%,但這樣的勞力人口,對南韓來說,依舊供不應求,南韓正不斷放寬外勞限制。

大批外勞在農田工作,現在在南韓農村隨處可以見到這樣的景象,分析南韓外籍勞動人口需求,主要和「高齡化」社會息息相關,根據統計,南韓農村人口約有164萬人,其中有7成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勞動力嚴重不足。

農場主人金順昌:「現在的年輕人,一窩蜂到城裡找工作了,剩下的都是老人,我70歲了,做不了農活,不用外國人根本不行。」


  台灣農村不是剛好有很多羅漢腳嗎?引進更多的外勞不是更好!還是請不起外勞!  

其實這都是同一個問題, 不轉型升級自然請不起外勞,因果循環

農村需要年輕的勞動力 + 資金 + 新時代的精緻農業技術 + 減少中間剝削良好的銷售管道

才能順利轉型升級,沒有人只靠機器就能轉型升級那是大錯特錯,就算是學荷蘭企業化,

那也要互聯網技術人才吧,一樣也需要銷售包裝人才!

   難到台灣農村不該大量引進年輕的勞動力發展精緻高附加價值農業嗎? 

看看先進國家很多在地原料"特色"熱銷品!



郎咸平: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思維


OK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C大概忘記一件事情,所以只在高階那裡撐,沒錯可以媲美蘋果三星那又怎樣

砸了3.6億請了世界最大咖又怎樣? 3.6億X10倍,等於一個廣告+行銷就要花36億

整天在那裡喊 中低階賺不了錢?--->逆向思考 平價便宜的中低階賺不了錢 但是可以幫你贏得口碑

主機賺不了錢跟XBOX 360一樣 那周邊的毛利那麼高不能賺嗎? 山不轉 路轉 

錢太少打不起電視廣告 打得起01的廣告吧! 彎的下腰,自然爬得更高


別忘了當初國民黨怎麼輸到脫褲子的----->就是鄉村包圍城市



你把錢花對地方 比那些虛名更重要 把巴西 東南亞 非洲 這些地方打下來

比你在競爭激烈歐美跟三蘋在那硬碰硬好多了吧! 

你說你手機賣五千以下 配備又不錯 800萬 4核心 又是3G 在非洲沒人買嗎?


36億廣告費白砸但學得了教訓,不要忘記這個一輩子的教訓!


OK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米總是能夠領先其他大廠甚至超過半年,就把最新的CPU,鏡頭,各種最新的零部件,直接加入自己的手機,最快的推出,這是為什麼呢? 

而且在銷售方面,直接用電商取代了傳統(慢速)的層層零售,銷售速度又更快了! 不愧是營銷之王。


李善友:向雷軍和小米學習組織創新
小米在商業模式尤其是營銷手段上有很多“突破性 不一樣”的做法,所以造就了它現在的成功。其實雷軍在組織形式和管理文化上也做了不少出格的事。

第一,小米沒有KPI。這在傳統企業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即使在互聯網公司也沒有哪家企業是不做績效評估的。
第二,他們的管理層很少,七八個合夥人下面分別有個主管,管理著七八個小組,然後就是普通員工。不管你在別的公司做總監還是經理,在小米都是工程師,級別都一樣。表現好就加薪,但是沒有晉升。也就是說,他們的管理異常扁平化,把職能拆得很細。這也對合夥人的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因為意味著他們要管的事情很多。目前看來,他們幾個合夥人都還頂得住。


第三,不開會,甚至做出的決策都不發郵件,

有什麼事情就在米聊群裡解決,連報銷都在米聊截個圖就可以了,非常之誇張。


原文:網易財經http://money.163.com/13/1024/09/9BUK8U8K00253G87.html


OK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大多數基層工作只會比22K低,不會比22K更高,因為被政府的法令卡死,
每年薪資頂多3%-4%,而且這是一些龍頭企業才有的數字,大部分的行業都是變相減薪,減福利!

這兩年都是靠餐飲業成長幅度很大在撐,到一堆大百貨都在跟民間搶食餐飲,甚至光光餐飲業就占業機四成;我說台灣整體消費就是長衰格局,當然回來台灣的有錢人很多,大大提升了台北的物價,99%的新富都會在台北縣市置產,當然台北新北早已經是同個城市!

台灣想要加薪娜就得把三大都會跟其他鄉鎮市隔開來,政府只需定上下限,其他工資讓縣市自己去定,這樣台北市要漲到時薪150元也不是太大問題,有錢人也很多。話說離題了!當然目前台灣一味強調公平的情況下這種這種政策很難制定;但你要南投彰化那些偏僻鄉鎮雇主要拿出115元雇人相當困難,只好縮減員工,或者乾脆違法,所以我說政治人物根本不了解台灣!


這幾年國際變化得很快,唯獨台灣變化得很慢,我指的是行政效率方面,台灣是較嚴格的法治社會;但偏偏每年通過的法案只有區區160條,反觀韓國是1600條,兩國的貧富差相差不多,但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日趨劣化,也造就了薪資不成長的怪象! 很多法律都是二三十年不變的老爺法律!很多大企業律師團兩三百人專門鑽法律漏洞,防員工跟防賊一樣!因為台灣法律僵化,變化很慢,所以要鑽漏洞非常容易!

過去是白領西進,現在是否該中層甚至年輕人也必須西進,最近聽到武漢洗個頭只要10RMB,6万塊(台幣三十萬)的國產車很多網友還嫌貴,其實大陸物價沒有想像的貴在硬體上面比台灣便宜不少,但貴的是食物民生消耗品上面!這是現在二線城市的的價格,估計過幾年很難說了!

現在西進我認為華北華中都不要考慮了,直接選南部一點的城市;因為這樣離台灣近
汙染相對的也沒有北部中部那麼嚴重!


如果3-5年後才要西進,那別人早就卡位卡好了! 那為什麼不現在就西進? 趁現在大陸很多城市物價房價都還沒起來! 大陸是全球競爭的國家,大中小城市發展差異很大,所以才有很多向上提升的機會!


OK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希望政治和經濟好,讓人民富國家強。我曾經說過,講真話,做實事,有貢獻。我的基金會不停地做公益事業。
我並非萬能,無法預測政治變化,也絕對沒法影響政治,我只能以我的智慧做出對股東有利的事。
記者:你近年的投資,為什麼多選擇在歐美那些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
李嘉誠:一定選擇有公平法律的國家,我們在一些國家經營三十多年,政府並沒有因為我是外國投資者而出現不公平的對待。

世界上的投資機會和選擇,實在令我們應接不暇;集團可以挑選有法治、政策公平的環境投資。
記者:你曾經說過,財富的增加到了一個程度,便不會帶來更多安全感。但如果財富繼續增加,是否帶來不安全感?
李嘉誠:不會。
記者:這是你最艱難的時候嗎?
李嘉誠:不是。
我的最艱難時候是十三四歲。12歲時,日本侵華,我和家人從潮州來到香港,後來日本入侵香港,母親帶著弟妹回到潮州,我與父親留在香港。日本統治香港期間,沒有什麼好日子可以過,13歲父親因肺病住進醫院,不夠一年,他去世。照顧父親這段時間我因為喜歡看書,發現自己也有肺病,病情接近危險階段,但我告訴自己不能死。身為大兒子,為了母親和弟妹,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時也不停搶學問,到舊書攤買舊書看,其中包括老師使用的教科書,跟謀生有關的書。三年零八個月的歲月,知識比得上一個中學畢業生,這段日子也沒有因為自己的病看過一次醫生。
即使是最艱難的日子,我也是充滿信心。
我在外國賺到錢,拿回中國,有什麼不好?
記者:財富對你意味著什麼?你曾經表達過對內心的高貴的嚮往。
李嘉誠:多年前的一個晚上,我輾轉反側,難以入寐,內心縈繞著很多問題。思潮起伏,結果直至凌晨,直到一個答案湧上心頭,令我豁然開朗:我頓悟了把基金會視作我第三個兒子的道理,這樣我會全心全意愛護他,給他分配財產,使他獲得所需資源落實一切公益項目,把我的心願永遠延續下去。
在財富要代代相傳的傳統觀念中,將基金會視為自己的孩子,可以鼓勵傳承,期望這種想法能在中國人社會擴大和延續。
基金會並不向外募捐,捐款人只有我一人,資金的大部分是基金會現有已投資項目的固定收入,另有部分是來自我個人從香港和外國投資所獲收入、繳完稅後再注入的。我訂明基金會所有收益,絕不惠及本人、家族或董事等等,也就是說他們都不能從中獲得收入。
基金會已擁有我三分之一的資產,至今我已捐出145億港元,如有良好的項目,將不斷地繼續支持,希望能對我們民族有貢獻。2013年,基金會在內地及香港已捐付及承諾之數目達40億港元,是歷來最高的一年。
雖然我在全球不少國家經營業務,大部分收入都從外國賺取而來,每一分毫都是稅後才注入(基金會)的。但我規定基金會80%以上的捐款用於大中華地區,不超過20%的用在海外。我在外國賺到錢,拿回中國,有什麼不好?
記者:對於基金會,你不僅出錢,還出力,這是為什麼?
李嘉誠:我對賺錢的重視程度不及捐錢。
身為中國人,回想起我生長於抗日戰爭期間,國家被侵略,面對貧病、失學,於是發誓要終我一生,讓基金會擁有旺盛的生命,有能力繼續為國家、民族作出貢獻,這就是對我最大的回報。
我視教育、醫療和公益慈善是終生不渝的事業。基金會主要做兩大範疇:教育、醫療。在內地,我們有很多個項目在不同地方做了十多年,現在仍繼續做,我們守信重諾,承諾的捐款均100%如期或提前捐付。
除了捐錢,也親力親為,投入不少時間心血,使得來之不易的金錢用得其所,令項目受助人受惠最大,能如此,是我最大的快樂。
我喜歡簡單生活,我追求的是付出個人力量,協助社會進步。有能力從事公益事業,是一種福分,從中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有能力的人,要為人類謀幸福,這是「任務」。
如果是為對國家民族和人類有益的事,即使卑躬屈膝我也在所不辭;但若是為個人名利或公司利益,我絕對不會這樣做。也以捐建汕頭大學為例,成立至今三十多年來,我坦然面對任何困難甚至是忍受屈辱,對汕大也不離不棄。
記者:你是重視聲譽的人,做慈善是否求名聲?
李嘉誠:我不理別人怎麼說,我的決心就是繼續做下去。
投入公益慈善事業是我終生職志,絕不求名利。在汕大,即使基建、設備90%款項由我支付,任何一個角落也找不到「李嘉誠」三個字,我捐建汕大只想做出成績。
很久以前捐款支持潮州兩所大型醫院,市政府領導曾遊說寫上我的名字,我不肯。他們於是建議寫上我父親名字,我也不肯,我回答說:先人如果有知,父親一定認同我的做法;如果並不知道,那麼寫也沒有意義。而且我更說笑,如果真的寫上父親的名字,將來拆掉更不好。
85歲,就不能愛科技嗎?
記者:你投資了包括Facebook在內的許多高科技企業。你已經85歲了,怎麼投資高科技?
李嘉誠:85歲,就不能愛科技嗎?我對新科技深感興趣,令我的心境年輕化。
18世紀工業革命由英國開始;21世紀則是科技革命,不少行業包括國防工業、農業、水利、能源、醫療、生命科技、電訊、互聯網等均有突破性的發展,投資機會數之不盡,應接不暇。
我喜歡新科技,私人參與投資的科技公司有60家,也越來越相信「知識改變命運」。有一項關於農業的項目,一樣的土壤、一樣的水源,不改農作物的基因,可以增加三分之一的產量,若這不是新科技,那是什麼?現在已證明這項新科技是成功的,並在國內進行試驗。
我非常喜歡看書,追求最新的科技知識。我非常留意與自己從事行業有關的新信息和發展轉變,無論做什麼生意,你一定要喜歡它和愛它,這樣才有進步。
記者:但是高科技有時也會對現實經濟世界中的人帶來傷害。在你心裡,如何平衡新科技帶來的傷害?
李嘉誠:對,新科技機器或儀器可替代工人,速度快,生產力增加。和黃在鹿特丹港的自動化率是90%,在西班牙是60%,在香港是20﹪。
如果通過教育提升工人的知識,他便能操控這些儀器,科技加速,就是另一革命的開始。
-----------------------------------------------------------------------

國內很多長X 新X等醫療機構都變成醫療資本家,不停榨取醫生護士的薪水,利潤提高,醫生護士過勞,薪水也沒改善,也不多雇一些人。 

可是我沒看到李嘉誠這麼做! 看人從來都不是只看一個面向!

而且我說過李嘉誠這是一條大船,他不能等到美國真的升息才出脫中港房產,
一定是現在立刻要處分掉中港的房地產!因為房地產的周轉率很慢,一但成交量下跌,出脫速度就更慢!

有所為有所不為! 

是政府自己要調整市場的扭曲把更多的薪水發到勞動者身上,但這不是企業家的責任;社會上有怎樣各式各樣的人就會有怎樣的企業家!


OK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批護士要出走到大馬去? 那在台灣買的房還很重要嗎!

不要被大環境鼓動了! 

QE撤退資金回美國。至少最近3-5年內買房真的不重要,尤其是有捷運的都會區更不要去考慮!

很多人或許可以終老的地點真的不在台灣,在大馬在泰國。

2020年會有昆星高鐵,可以提早搬到檳城,大馬!

真的沒必要在台灣終老,況且大馬現在沒失業問題,這個是很好的時機點,是工作在搶人!

市場大,工作機會多,偏偏大馬人口太少。


很多新加坡人受不了高房價物價搬到附近的大馬各個城市住!

昆星高鐵出來最大受惠者就是泰國跟大馬。

真的沒必要在台灣搶那些低薪工作!記者直接說實話吧/沒必要像黑心食品一樣騙來騙去

/看到韓國創新產品都會多看兩眼/比起美日來說便宜好用

台灣人才回不去了
11/29
【鍾張涵】

參觀支付寶帶來的衝擊,不僅僅是對產業的憂慮,某天採訪之餘,和幾位阿里巴巴集團的台灣員工吃宵夜,我問其中一位:「想回台灣工作嗎?」她毫不猶豫:「不想回去,也回不去了。」我好奇: 「什麼回不去了?」

她說,「薪水,回不去了。」

其實,也不是第一次聽見這樣的回答,曾有駐大陸多年的台灣人告訴我,大陸的美,絕不是出差一兩天就能感受出來,那種國際化的野心、與世界時時接軌的腳步、城市陸續規畫完善,以及為挖角人才開出的薪水,不是台灣人能想像。

對那些長年在大陸工作的人,我多少期待聽見他們對台灣的眷戀,只是,當那句「薪水回不去了」如此斬釘截鐵時,我明白,真正讓他們失望的,是台灣的薪資未能展現對人才的支持。

在台灣,許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都歷經22K的衝擊,7年級生領低薪、加班,不敢鬆懈,主計處公布的平均薪資已倒退回16年前水準,但工時之長,卻高居世界第三。但放眼對岸,年均薪資5年狂漲近70%。那幾個在大陸網路界工作的台灣年輕人,只要有能力、被公司賞識,租的是每月人民幣4500元至8500元間的單人套房,這可能僅只是月薪的四分之一。

因此,當阿里巴巴集團高層直言,「我們看到經濟發達的台灣,政策卻落後這麼遠…我相信台灣一樣需要支付寶」時,我真想回答,台灣也能創造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品牌,但確實,落後這麼多、人才又外流,產業的艱辛和勞工的無奈,政府聽見了嗎?

【2013-10-27/聯合晚報】


OK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OFweek 电子工程网

這背後離不開供應鏈資源改善、產能、倉儲物流能力等環節的支撐。去年小米建成了6大倉儲中心、18家小米之家旗艦店、436家維修網點,發貨周期從訂單付款後2周縮短至1周。而在產能方面,小米手機在南京的英華達代工廠負責人曾對記者透露,英華達加上富士康的生產線,小米手機每月出貨量達到了150萬部,峰值時能達到200萬部。

  而未來國際化或將消化小米手機4000萬部中的一部分銷量。在去年谷歌前高管Hugo Barra加盟後正式開啟,小米曾在我國香港、台灣地區初步試水,並表示小米將在2014年正式進軍東南亞市場。昨天,小米公佈了將進入新加坡的消息。

  面臨嚴峻考驗

  但想要在2014年超越4000萬部的同時,收入再次實現超100%的增長,這些數字完成起來並不輕松。

  例如,小米電視能否獲得如小米手機的爆發式增長仍然待解。截至目前,小米並未公佈過小米電視的銷量。雷軍曾說,電視要想量產,爬坡期很長,此前小米手機在銷售30萬部之後即實現打平開始賺錢,而電視的盈利卻很難估算。

  他曾對筆者坦言,電視銷量如果不夠大,小米可能會賠得一塌糊塗。而要怎麼把用戶拉回客廳,這可能還要用上1~2年的時間。

而除了手機、智能電視等硬體外,未來可穿戴式設備等其他圍繞小米手機拓展的硬體將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市場認可,依然有待時間的檢驗。

  “小米內部經常強調要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態度來做事。”一位小米內部人士昨日對筆者說,“因為行業競爭激烈,變化迅速。現在全行業都在學習網際網路模式,對小米而言,競爭也肯定會非常激烈。”

  從外部競爭來看,華為等行業巨頭們終於深刻感受到了小米模式帶來的行業形勢變化。他們喊出“向小米學習”的口號,以小米為標桿發起沖擊。

  經過了幾年的爭論和博弈,華為不久前發布子品牌“榮耀”。 榮耀的獨立可以看作是華為等傳統手機廠商試水網際網路營銷的一種嘗試。目前,華為電商的銷量已經占到總銷量的10%,而且這個比例還在快速提高。


OK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