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會主義學院24期培訓的師生來到了西子湖畔的杭州,在丹桂飄香的醉人氣息中走進了阿里巴巴集團。
阿里巴巴被國內外媒體、矽谷和國外風險投資家譽為與Yahoo、Amazon、eBay、AOL比肩的五大互聯網商務流派代表之一,被稱為“互聯網的第四模式”,今天它已經發展成為全球電子商務的領導者,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企業。
這樣一個著名企業,是由1964年出生的馬雲在1999年成立的。憑藉阿里巴巴的業績,馬雲成為中國大陸第一位登上國際權威財經雜誌《福布斯》封面的企業家;2000年10月,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2001年全球100位“未來領袖”之一;美國亞洲商業協會評選他為2001年度“商業領袖”;2002年5月,成為日本最大財經雜誌《日經》的封面人物;2004年12月,榮獲CCTV十大年度經濟人物獎,2005年被美國財富雜誌評為“亞洲最具權力的25名商人”之一。
馬雲的成功,阿里巴巴的發展,讓我這個從事教育研究的人不禁對我國的教育又陷入深思。
新中國成立走過了60年,60年來,我們的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如果做一個民意調查,評選大家認為60年來最不滿意的是哪些?教育可能會是其中之一。長期以來,人才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錢學森的驚天一問更是讓我們看到了國人對我們教育的憂心忡忡。人們在感嘆應試教育的悲哀,唏噓創新人才的缺失。
2008年5月,國務院學位辦主任楊玉良在首屆全國地方大學發展論壇上透露,2008年中國博士人數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我國具有博士授予的高校已超過310所,美國祇有253所。但在創新方面,我們卻無法與美國相比,就與亞洲的日本、韓國相比,同在引進為1的情況下,日本引進1,再創新5;韓國引進1,再創新8;中國引進1,再創新僅為0.075。
據中國校友會網介紹,通過核查2007年中國高校傑出校友排行榜的傑出人才發現,在傑出企業家中沒有一位是高考狀元;而在學術領域,通過調查中國兩院院士、外國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和長江學者成就獎獲獎人等專家名單,均沒有出現高考狀元的名字,同樣在傑出政治家中也沒有出現高考狀元的影子。這也說明了高考狀元尚未出現在主流行業的“職場狀元”群體中,狀元僅是“考場狀元”,尚未成為“職場狀元”。
再來看一個看著興奮,卻讓人不得不深思的現象。我國從1985年開始參加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獲得15次團體第一名,100多塊金牌,甚至出現了幾個滿分;但是,20多年過去了,這些金牌選手成才的比率和速率都不高,這是為什麼?
同樣的現象,我國的小學生熱衷奧數的學習。研究表明,具有突出天賦的學生,一般佔全體學生的2%-5%。從比例來算,我國的資優生數量應該相當可觀,但為何最終成為傑出人才的少之又少?
國家與家庭花費巨大財力與精力精心培養的學生,為社會的貢獻率並不能讓人滿意。
反思IT教育,鄧小平同志1983年講“從娃娃抓起”算,我國IT教育基本與世界同步,但沒出來什麼IT頂尖人才,出了個馬雲還不是學IT出身的。
當今全世界數以千萬計的IT硬件和軟件的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工人,乃至銷售專家都是當代20來年間學校裡培養出來的,我們擁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學校和學生,但是總的看,我們的IT不要說和歐美日等相距甚遠,就連印度都排名在我們前面。
僅以一份中日學校間IT教育的調查報告看我們的差距。在對200所日本中小學2年現代信息技術實驗學校和1000所6年的我國代信息技術實驗學校所做的研究中,日本學生經過2年的學習將他們的各種創新成果擺在了世人的面前,而我國的學生經6年的學習,沒有成果可向世人展示。可見,我國IT產業落後,可能有些根源要到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去尋找。我們如何才能培養出適應信息化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
林礪儒提出了“全人格教育理念”——中等教育其自身就是目的,決非為將來某種專門之準備。所以,“中等教育的任務就是引導少年人格之放射線到各方面去。例如文學的陶冶,並非要把少年立刻造就成一位名家,也不是準備將來賣文討飯,乃是要引導他的人格的活力往文學方面去。科學的陶冶也不是要養成科學家或準備做農工,乃是要引導他的人格的活力往科學方面去。藝術的陶冶也是一樣的理由。”中學是沃土,而不是讓人立刻成才的魔術箱!整個社會文化改善了,人們不再“以分數論英雄”,保護培養青少年的創新力,讓新型教育理念得到發自內心的落實,是抵制功利主義對基礎教育侵蝕的利器。
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首先要面向全體學生;在普及的基礎上,讓資優學生“冒”出來,這其中,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很重要。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習“有用”的知識,解答指定的問題,使用規定的方式和格式……學生習慣於研究老師認為重要的或與升學考試有關的問題,扼殺了好奇心,也沒有機會發揮想像力。這兩種素質的喪失,意味著創新能力基礎的喪失。所以,一些資優生僅僅止步於“高考狀元”,止步於大學畢業,止步於找到一個好的工作。
願我們的教育能培養出更多馬雲式的人才,願創新的種子能更多地種植在我們孩子的心中。
- May 19 Mon 2014 09:03
看阿里巴巴,反思现行教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